top of page

中醫治各種多汗症,可免除以手術的後遺症

多汗症在中醫中通常被歸類為「自汗」或「盜汗」,根據汗出情況、發作時間、體質差異等進行辨證施治。中醫治療的核心原則是調和陰陽、扶正固表、調理臟腑。

以下是常見的辨證分型與對應的治療方法:

一、肺氣虛型(表虛不固)

症狀: 自汗、怕風、易感冒、氣短乏力、面色蒼白

治法: 益氣固表

常用方劑: 玉屏風散(黃耆、防風、白术)

加減: 汗多可加浮小麥、牡蠣收斂止汗

 

二、陰虛火旺型(虛熱內擾)

症狀: 盜汗、午後潮熱、五心煩熱、口乾咽燥、舌紅少苔

治法: 滋陰降火、斂汗止汗

常用方劑: 當歸六黃湯(當歸、生地、熟地、黃耆、黃芩、黃連、黃柏)

 

三、氣陰兩虛型

症狀: 自汗或盜汗、乏力心悸、氣短懶言、口乾、舌淡紅或紅少苔

治法: 益氣養陰、斂汗止汗

常用方劑: 生脈散合甘麥大棗湯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小麥、大棗)

 

四、濕熱內蘊型

症狀: 汗黏、有異味、煩躁口苦、舌苔黃膩、小便黃

治法: 清熱利濕

常用方劑: 龍膽瀉肝湯、三仁湯等

 

五、肝氣鬱結型

症狀: 情緒波動誘發汗出、胸悶脅脹、易怒、失眠

治法: 疏肝解鬱、調和氣機

常用方劑: 逍遙散、柴胡疏肝散

 

治療方式

 1. 中藥內服:根據體質辨證開立方劑。

 2. 針灸:常取穴如合谷、陰陵泉、太谿、神門等,調和陰陽。

 3. 外洗方:如浮小麥、牡蠣、五倍子煎水洗手足、腋下等多汗部位。

 4. 飲食調理:忌辛辣、油膩、生冷,多補氣養陰食物,如黃耆粥、百合銀耳湯等。

如果你願意描述具體的汗出情況(例如:自汗還是盜汗?什麼時候出汗?出汗是否伴隨其他症狀?),我們可以幫你初步分析,於門診時醫師再以望聞問切回診:把脈,辨別氣血及舌象,問診,進和了解你的整體症史,即能綜合判定出確切的病因和體質,進而開立針對性的處方給予調治,通常服用3~7天即有明顯藥效反映。

多汗症門診預約專線:

 

台北所 (濟民中醫診所)

電話:0800-333-593

 

台中所 (護您美中醫診所)

電話:0800-332-593

 

高雄所 (濟民中醫診所)

電話:0800-023-523

本網站歸屬台中  護您美中醫診所,另與 台北 濟民中醫診所 、高雄 濟民中醫診所等三家診所共同簽署經營合作約定書:
1﹑同意於各診所之獨立網站內設置相關超連結。

2﹑同意各診所的網站連結及網頁登載之資訊,願由各診所負責醫師負起管理責任歸屬。

© 2018 護您美中醫減肥|台中市復興路三段499號|04-22293593

聲明:禁止任何網際網路服務業者轉錄本網路資訊內容供人點閱。但以網路搜尋或超連結方式進入官網直接點閱者不在此限。

本網站內容為專業中醫師臨床心得論述,已受著作權之保護,他人不得任意轉載,違者必究。
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bottom of page